1)焊接顺序。
球罐焊接顺序原则是尽可能地减少焊接残余应力,一般为先焊赤道带, 后焊极板;先焊纵缝,后焊环缝;先焊大坡口一侧(外侧),进行内侧清根、打磨、渗透检测合格后,再焊小坡口一侧(内侧);上、下极带也是采用先纵缝后方环缝;赤道带纵缝分成五段,先上后下实行退焊法;环缝先焊极带方环,后焊赤道带与极带的大环缝,环缝分段实行追尾焊。
2)焊工布置。
赤道带纵缝共20条,焊接时采用分段向上立焊焊接法,10 名焊工隔缝布置,同步进行;极带小立缝上下各4条,由4名焊工分别进行焊接;上下极各两条极板纵缝,由4名焊工分别进行焊接;上下极板方环分别分成8段由8名焊工对称进行焊接;赤道带与上下极板2个大环缝,每条环缝分成20段由10名焊工分段对称进行焊接;符合球罐对称施焊、保证球罐几何尺寸、减少应力与变形的原则。
3)预热温度和层间温度。
对于球罐来说,选择合适的预热温度和层间温度是非常必要的。预热温度太高,焊工焊接条件恶化,焊接一次合格率降低,另外还会使焊接接头的韧性有所降低;预热温度太低,焊接接头易产生冷裂纹。焊前预热采用液化石油气体燃烧加热。
预热温度≥100,加热宽度为每侧距焊缝中心125mm范围;测温点距焊缝中心50mm,每条焊缝的测温点不得少于三个。焊接层间温度应不低于焊前预热温度,最高温度不宜超过180℃,否则影响焊接接头的低温冲击韧度。
4)施焊环境。
球罐的焊接属于野外作业,球罐现场均搭设防风、防雨棚,如图所示。施焊环境按NB/T 47015-2011 标准规定,环境温度及湿度在距离球罐表面500 ~1000mm范围内测量。
5)球罐的焊接。
焊前严格清除坡口两侧50mm范围内的焊渣、氧化皮、水锈、油污及灰尘;施焊时,尽量避免在非焊接处引弧,以免造成电弧擦伤而产生微裂纹,对不慎造成弧疤或弧坑,均进行打磨消除,所有打磨处经测厚均须满足有关工艺要求,并经表面检测合格。
低温钢制球罐焊缝金属对焊接热输人量较敏感,因此应严格控制焊接电流、焊接速度,严格控制焊接热输人量不得超过焊接工艺评定报告上的最大值。
焊接时采用短弧操作,在坡口内焊接时,一定要避免焊道中间的突起、两边凹陷的形状,如图所示;焊道始端采用后退引弧法,即每根焊条焊接时在始焊点前10mm处引弧,然后迅速拉回到始焊点处进行焊接,收弧时采用划圈法将弧坑填满,下一根焊条要尽快引弧,尽可能减少间隔时间,以防焊缝冷却而产生焊接缺陷,各层之间的接头错开50mm以上,防止每层起、收弧点小的焊接缺陷的累积而在该截面形成超标缺陷,每层焊完后,焊渣均清除干净。
球罐外侧焊缝焊接后,采用碳弧气刨背面清根,定位焊所形成的焊缝金属必须全部清除干净,清根后采用砂轮进行打磨,露出金属光泽,坡口形状呈U形,再进行表面渗透检测,结果须符合NB/T 47013-2012标准I级的要求。
焊前预热及后热去氢处理采用点式温度计对焊前预热温度、层间温度及后热去氢处理温度进行测控。经检查,焊接过程中的实际预热温度在100℃以上,层间温度基本控制在100 – 180℃范围内,后热去氢处理的温度均控制在200 ~-250℃之间,符合《技术条件》的要求。球罐主体的焊接参数均按焊工钢印号、焊缝代号和日期进行了记录,数据齐全、详细,所有焊接参数基本与(焊接工艺规程》相符。铜焊丝,Copper Welding Rods,铝焊丝,aluminium welding wire,镍焊条,Nickel electrode,药皮焊条,Flux Coated Brazing Welding Rods